L1

     一堂中文课,老师如果能把知识讲解清楚,可以称之为是“好的”,如果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,它才可以称之为是“美的”。给孩子们上一堂“美”的课,对老师来说真是享受,那种愉悦的感觉不亚于指挥家成功地指挥完一场交响音乐会。二者的相通之处,细细体会妙不可言。虽然以下见解粗浅,但是希望抛砖引玉,有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们能享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课堂。

L3

     首先,备课的第一步应该是对课堂内容地选取,并为每一部分内容设定它在一节课中的分量。正如准备演奏一场交响乐,要有对乐谱进行切割、化整为零的过程,准备每节课也会有划分重点、难点和一般内容的程序。对每一部分深度的要求和学生掌握程度的期望,决定了这一部分被强调的程度及投入的时间,这个过程就已经为一节课的节奏定下了基调。

L5

      其次,上课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。交响乐中让不同的乐器演奏同样的旋律,会产生不同的效果,几种乐器按照其音色特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乐曲听起来才会更丰富,更吸引人。一场四十五分钟的独奏,不是每个人都听得下去的,所以课堂形式的多样性,也是抓住孩子注意力的关键。问答、比赛、讨论、表演、操作、演讲、游戏,就像提琴、长号、圆号、双簧管、长笛、军鼓一样是内容和乐谱的载体,选其中几个,按照各自的特点,安排不同的任务给它们,会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不一样的生命力。

L6

     接下来就是为教学过程排序,重新化零为整。一堂课可以按:导入、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排序,也可以用:现示部分、发展部分、再现部分、结尾等不同的顺序排列。一首曲子也是用类似的逻辑来编排。朱光潜《谈美》中提到:音乐的命脉在节奏。节奏就是长短、高低、急缓、宏纤相继承的关系。之前准备好的素材,那些适合衔接在一起,那一部分可以用来平衡或补充另一部分,那里是用来呼应的,什么内容该重复,重复几次,什么地方要深入,到哪种程度,什么时候该留白,等待多久,莫不有自己地讲究。安排得当,人的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。

L7

     从学生听课心理角度考虑,学生不可能一堂课一直保持高度紧张地听老师讲解,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,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。或反复强调,或一带而过,如果富有变化,创造出来一种节奏感,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会觉得吃力。就好像一部乐曲,如果一直都是如山洪暴发般地高亢激昂,会让人筋疲力尽;如果都是舒缓的慢节奏也容易让人昏昏入睡,所谓动静相宜,劳逸结合。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,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交换,持续保持最佳思维状态。

L8

     此外,临场发挥是考验老师应变能力的试金石。即使是一样的内容,每一个指挥家的每一场演出都是不同的,每一个老师的每一节课也各有差异。再周全地预备也难免遇到突发状况,现实很有可能不会跟着预想走,冷静幽默地处理不但会化被动为主动,还有可能有锦上添花的效果。巴伦波因姆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拉德斯基进行曲时,观众一上来就在不该拍手的地方拍了手,他假装发脾气,生气的表情逗得全场大笑,当观众渐渐配合了他的指挥,他又是手舞足蹈,又是抛飞吻,整个演奏虽然并不完美,但是场面轻松活泼、生动有趣,不着痕迹地化解了尴尬。老师除了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,也要根据当时的状况、情绪和氛围等做适当地调整。木心说得好:分寸就是力量。在意犹未尽的时候,再向上推一下;在兴致索然的时候,及时踩刹车;在学生跟不上的时候,叫个暂停。现场分寸地掌握是长期用心观察、体会、积累和总结的结果,也是最终能使课堂呈现出节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
L4

     最后,就像音乐家要先感动自己,才会感动听众,老师也要先主动捕捉、领会、享受到教学中的节奏,课堂才会有美的感染力,也才有可能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。 甚愿每一堂课都是被孩子们期待的,都是值得欣赏的。

L2

图片:德国画家Hundertwasser作品

 

蒲公英实验学校欢迎您!

月上课:   20, 27日  更多>>
上午班: 9:30-10:15; 10:30-11:15; 11:30-12:15
文化课: 12:25-13:25
下午班: 13:25-14:10; 14:20-15:05; 15:15-16:00
学校地址:

Miquelallee 160 
60323 Frankfurt am Main 
>>位置>>

蒲公英之星

pgystar 202312 02